杜寒率众击败黄台吉部,斩获颇丰的消息早已在辽东广为流传,但当事人杜寒等人却浑然未觉自己已声名远播。
鲁之甲直言提及此事,杜寒便坦然承认:“确有其事,不过纯属侥幸。”
“其他事或可归于运气,但这种生死一线的营生,靠运气可不成。
杜兄还是谦虚吧。”鲁之甲改口称兄道弟,语气也更加随和,“实不相瞒,初闻杜兄事迹时,我们心中还有几分不服。
然而与杜兄共事这几日,却不得不心悦诚服。
仅看麾下那七百六十精骑,杜兄必是带兵之才无疑。”
杜寒对鲁之甲的态度转变有些摸不清缘由,不便深究,只得再次客套回应。
“杜兄莫怪,实话说,来此之前,我对刘伯镪所言半信半疑。
但孙督师器重我们,将我由把总升为游击,再升至副总兵,我们岂敢不尽忠报国?孙督师赴辽东前曾与前任辽东经略王在晋争论,也因此树敌不少。
此次马总兵执意出征耀州,意在以一场胜利平息悠悠之口。
即便此行稍显冒险,耀州却是非去不可。”
“我不过一介武夫,诸般内幕尚不明晰。
依将军所言,朝中似有人对孙督师颇有微词?”
“正是如此,否则杜兄何以屡遭质疑?说实话,杜兄的功绩虽让山海关将士颜面无光,但我们终究同属关宁军。
朝中不乏幸灾乐祸者,若关宁军无法攻占一城一池以示实力,又如何能让世人相信辽人能守辽土?因此,耀州之战势在必行。”
鲁之甲这番话令杜寒洞悉了背后的政治纠葛。
他提及的王在晋与孙承宗之争,乃明末辽东局势中的重要争端。
王在晋主张以山海关为核心防御体系,认为辽东出身的兵将不堪大用,一旦交战便溃散如沙,主动进攻无异于送死。
他建议固守山海关即可保障京师安全,待时机成熟后再谋复辽。
但他并非一味死守,而是提出在山海关外八里处筑城,相当于为山海关增设一道防线。
待八里城完成后,再进一步修建中前所,届时山海关便可稳固无忧。
而宁远则被定位为前哨基地,既能防守又能预警,为应对建虏可能的侵袭提供早期情报支持。
孙承宗与王在晋的看法迥异,他认为辽人具备守护故土的热忱,只是缺少优秀的将领。
因此,他主张让辽人守卫辽土,并提议主动出击,在宁远一线修筑城池,随后推进至右屯一线筑城储粮,逐步压缩建奴的领地。
王在晋与孙承宗争论的核心在于辽人是否具备战斗力,然而孙承宗经营辽东四年,实际成果仅限于几天前杜寒带来的八十多个首级。
尽管袁崇焕将战果描述得极为辉煌,但朝廷中的反对派依然对塘报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
无论塘报如何渲染,最终呈报的不过八十多个首级,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攻占土地作为实据,谁能确信这是真正的重大胜利?那些通过首级检验的做法早已为人所知,双方在非正式场合默认其有效性,但在争执时却无人重视。
因此,毛文龙才敢仅凭杀害几名建奴妇孺就上报请功。
无论是谁提供的首级,只要属于己方就有功劳;反之,若不属于己方,不论是什么都要遭到质疑。
要证实真正大胜的唯一途径,是占领建奴控制的土地或击退其著名入侵。
孙承宗经营辽东四年来未取得显著战绩,似乎印证了王在晋“辽人擅长逃跑而不擅长作战”的观点,朝中反对派对孙承宗的批评愈发激烈,要求更换他的声音日益高涨。
在此背景下,深受孙承宗恩惠的将领马世龙以及本地将领鲁之甲等人都渴望夺取一座城池以稳固孙承宗在辽东的地位。
正因如此,当孙承宗计划奇袭耀州时,这已不再仅仅是军事行动,而是牵涉到朝廷内部支持与反对孙承宗两大阵营的政治博弈。
胜则证明孙承宗策略的有效性;败则验证王在晋观点的准确性。
“不仅是杜兄弟有所顾虑,其实很多人对这次战役抱有怀疑。”短暂沉默后,鲁之甲继续说道,“前几天辽东巡抚喻安性到山海关视察,极力反对此次行动,他认为如果情报失误,我们可能有去无回。
他对孙督师表示,若获胜他不会居功,但若失败切勿怪罪于他。”
杜寒在上次与孙元化交谈时已得知多人不看好此次行动,因此他对鲁之甲的话并不意外,只是没料到辽东巡抚喻安性竟如此坚决地反对。
“明天马总兵的步兵就会到达,我会亲自率军渡河,杜兄弟是否愿意同行?你曾与黄台鸡正面交锋,难道不想看看他的伤势恢复情况吗?”
鲁之甲说话时带着几分商量的意味,但实际上,他是在给杜寒面子。
原因很简单,之前杜寒射伤黄台鸡立下的战功让他有了这样的待遇。
即便以鲁之甲的身份,直接命令杜寒渡河也是完全可行的。
既然对方如此客气,杜寒自然不会推辞,立刻点头应允。
“就算你不提,我也要主动请缨。”杜寒握紧拳头说道,“上次让那个黄台鸡逃了,到现在我都咽不下这口气,这次一定要彻底解决他!”
“痛快!”鲁之甲被杜寒的气势感染,大声喝彩。
他指向对岸隐约可见的灯火,“八月二十七就到,这个月底前必须拿下耀州!一个活口都不留!”
“对!一个活口都不留!”杜寒也热血沸腾,望向对岸的灯火,内心充满斗志。
自从穿越到这里后,尽管与建奴有过几次交锋,但这却是他首次参与如此大规模的作战。
后人常说明军擅长小规模行动,一旦扩大到千人以上往往难以控制局面,所以他对即将看到的千人部队表现充满期待。
同时,他还抱有更大的希望——如果能除掉黄台鸡,或许整个历史都会因此改变。
在努尔哈赤的所有继承者中,黄台鸡堪称最具战略眼光的一位,甚至超过了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