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里的第一场雪悄然而至,将京城装点得银装素裹。林乔站在户部衙门的廊下,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思绪飘回了青山县。这个时节,青山村的乡亲们应该已经收完最后一茬红薯,围着火炉讲述古老的故事了吧?
"林大人,尚书大人请您过去。"一名书吏恭敬地打断了他的思绪。
林乔整了整官服,穿过积雪的庭院。自农业改革初见成效后,他在户部的地位悄然变化。那些曾经对他冷眼旁观的同僚,如今见面都是满脸堆笑,就连一向倨傲的右侍郎孙大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年轻人的能力。
赵尚书的公房里炭火烧得正旺,驱散了冬日的寒意。老尚书正在批阅文书,见林乔进来,放下毛笔,罕见地露出了笑容:"林劝农使,坐。"
"谢大人。"林乔拱手行礼,在客座坐下。他注意到尚书案头放着一份明黄绫面的奏折——那是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颜色。
"看看这个。"赵尚书将奏折推过来,"陛下对你很是赏识啊。"
林乔双手接过,展开细读。这是皇帝批阅的直隶农业改革总结报告,朱笔御批洋洋洒洒数百字,不仅全面肯定了他的成绩,还提出要"推广全国,着户部拟章程"。最令他心跳加的是最后一句:"林乔才堪大用,着吏部议升赏。"
"这下官愧不敢当。"林乔合上奏折,双手微微颤。虽然早有预感这次改革成功会带来升迁,但皇帝的直白赞赏还是让他受宠若惊。
赵尚书捋须微笑:"不必过谦。你在直隶的作为,朝野有目共睹。不过"老人突然压低声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可知这半年来,弹劾你的奏章有多少?"
林乔苦笑:"下官没数过,但想必不少。"
"二十七封!"赵尚书伸出两根手指,"从你擅改祖制到收买民心,什么罪名都有。若非陛下圣明,早被这些唾沫星子淹死了。"
林乔背脊一凉。他知道朝中反对声不断,却没想到如此密集。看来庆王一派从未放弃将他拉下马的企图。
"下官谨记大人教诲。"林乔深深一揖,"今后必当更加谨慎行事。"
"谨慎?不,你误会了。"赵尚书突然目光炯炯,"老夫不是要你畏畏尾。大丈夫立世,当做则做!只是提醒你,既入此局,当知局中之险。去吧,明日大朝,当有佳音。"
回到吏舍,林乔现小树正和几个同窗在书房热烈讨论着什么。见他回来,孩子们立刻起身行礼。除了熟悉的张文远和李明,还多了两个面生的少年。
"爹!"小树兴奋地跑过来,"我们在辩论义利之辨呢!张兄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我觉得若无利民生,空谈义理何用?"
林乔惊讶于儿子的见解,笑着摸了摸他的头:"你们继续,我不打扰。"离开时,他听到那个陌生少年说:"林小弟此言,颇有令尊之风啊!"
晚饭后,小树主动说起那几个新朋友:"穿蓝衫的是陈侍郎的公子,白脸的那个是国子监周祭酒的侄子。他们都佩服爹的作为呢!"
林乔若有所思。不知不觉间,小树已经为他搭建了一个小小的关系网。这些年轻人背后,是朝中一批务实开明的官员。或许,改革的希望就在这些下一代身上?
次日大朝,林乔早早来到午门外候着。雪后的紫禁城巍峨壮丽,汉白玉台阶上积雪已被清扫干净,露出精美的浮雕。五更鼓响,百官依次入宫,文东武西,排列整齐。
"宣——户部浙江清吏司员外郎林乔觐见!"
听到传唤,林乔整肃衣冠,迈步进入金銮殿。这是他第一次在正式朝会上被单独召见,足见事非寻常。
"臣林乔,叩见陛下。"他行大礼参拜。
"平身。"皇帝的声音比半年前更加沉稳有力,"林卿,直隶劝农有功,朕心甚慰。今户部右侍郎出缺,朕欲破格擢升,卿可敢接此重任?"
殿中顿时响起一片低低的惊叹声。从五品员外郎直升三品侍郎,这是本朝罕见的越级提拔!林乔感到无数道目光刺在背上,有羡慕的,有嫉妒的,更有充满敌意的。
他深吸一口气,伏地叩:"臣才疏学浅,恐负圣恩。然既蒙陛下信重,敢不竭尽驽钝,以报天恩!"
"好!"皇帝满意地点头,"即日起,林乔擢升户部右侍郎,主管全国钱粮度支。另赐麒麟服一袭,玉带一条,以彰其功。"
退朝后,同僚们纷纷上前道贺,就连那些曾经暗中使绊子的官员也挤出一副笑脸。林乔一一还礼,心中却如明镜——这些笑容背后,不知藏着多少刀剑。
"林大人留步。"一个清朗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林乔回头,见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张大人——正是张文远的父亲。
"张大人。"林乔恭敬行礼。
"恭喜高升。"张御史微微颔,压低声音,"今晚戌时,寒舍小聚,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想与大人一叙,不知可否赏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林乔心领神会:"下官荣幸之至。"
回到户部交接公务时,林乔明显感觉到一些微妙的变化。那些曾经对他爱答不理的司官们突然变得殷勤备至,而原本的顶头上司——浙江清吏司郎中,现在反倒要向他行礼汇报了。
最耐人寻味的是左侍郎孙大人的态度。这位五十多岁的老官僚表面热情,眼中却闪烁着冷光:"林大人年轻有为,今后同衙为官,还望多多指教啊!"
"孙大人言重了,下官初来乍到,正要多向您请教呢。"林乔谦逊地回答,心中却警铃大作。孙侍郎是出了名的守旧派,与庆王府关系密切,今后必是劲敌。
傍晚,林乔换上便服,只带林柏一人,悄悄来到张御史府上。让他意外的是,除了几位清流言官,工部营缮司李主事(李明的父亲)也在座,还有两位不太熟悉的中级官员。
"林大人来了!"张御史亲自迎入书房,"诸位,我们的小聚可以开始了。"
原来这是一次非正式的政治聚会,参与者都是朝中主张改革的官员。他们讨论当前朝政,交流各部信息,偶尔也会协调行动。林乔这个"新人"的加入,标志着这个松散联盟的扩大。
"林大人可知为何陛下突然提拔你?"张御史开门见山。
林乔摇头:"下官也觉意外。"
"因为国库空虚,已到危急关头!"张御史语出惊人,"去岁各地欠饷已达二百余万两,今冬西北又报旱灾,若再遇边衅,朝廷将无钱可用!"
李主事补充道:"工部修缮河工的款项拖了半年,也是因为户部没钱。孙侍郎主管度支,却一味敷衍,不知是何居心。"
林乔恍然大悟。皇帝这是要他临危受命,解决财政危机啊!难怪破格提拔,这是要借他的手整顿户部积弊。
聚会结束已近子时。林乔踏雪而归,脑海中回响着张御史最后的忠告:"户部水深,账目混乱非一日之寒。孙侍郎经营多年,党羽遍布各司。林大人初到,当以摸清底细为先,切莫贸然行事。"
次日清晨,林乔换上崭新的三品孔雀补服,系上御赐玉带,前往户部上任。右侍郎主管全国财政收支,责任重大。按照惯例,他要先接收印信、账册,并听取各司汇报。